又到了北京最美麗的季節。

 

最近,馬樹華每天吃完飯,都習慣出去遛一圈。推開房門就是寬敞的院子,擺著她精心種植的各種花草;走出院門,胡同里不再像以往那般,停滿了汽車,取而代之的是休息區和花箱;繼續往西走,拐到東四北大街等地,漫步在青磚灰瓦的路面上,沿街精美的磚雕、復古的掛檐板……她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老北京街頭。


馬樹華居住的東四地區,可以說是北京城極具代表性的地理坐標。歷史給這座城市沉淀的人文底蘊,就深藏在老街胡同的門檐舊墻老槐蔭中。

 

她曾一度想搬離這里。雜亂的平房院、停滿車輛的胡同、雜亂無章的街面……2020年開始,馬樹華家門口的環境發生了明顯改變。

 

伴隨著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實施落地,街區“美麗”的支脈從街巷不斷向院落延伸,居住了40多年的平房院,也成了“美麗院落”試點。

 

而今,她改變了想法:“一座城市總有讓人懷念的地方?,F在還是覺得,住在這兒好,環境好、交通也方便?!?/p>

 

9月20日,東四九條47號院,馬樹華在院子里修剪她種植的花草。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不怕被樹根絆倒,晚上安心出門了

 

東四九條47號院分前院和后院,老北京胡同里的傳統居住合院,像這種有寬敞院落的少見。馬樹華和閨女、女婿住在后院,院中有修繕一新的花壇,種植著月季等花卉,鋪著木板的階梯式平臺邊,擺放了一圈綠植。


這處階梯式平臺的位置,原先是一棵老椿樹。1980年,馬樹華結婚就搬到了47號院。9年后,她在院里親手種下了這棵香椿樹。生長了30多年的老椿樹,樹干粗得一人抱不過來,四通八達的樹根也深入到房基下面,不僅把原先地面上的磚都拱翻了起來,導致人無處下腳,甚至還堵了下水道?!皹涓暗迷豪锏孛姹任輧鹊孛娑几?,一下雨屋里就進水?!瘪R樹華說,院里住的老人多,一到晚上基本都不敢出門,因為這里路面不平、又黑,都怕摔著。


改造前,東四九條47號院內的地面被香椿樹樹根頂得破碎不堪。東城區城管委供圖


居民們也想過把香椿樹砍掉,但有規定,在園林局登記過的樹木,不能隨意砍伐。他們也試過找施工隊,打算把地面平整一下,誰知施工隊一來,看到盤根錯節的香椿樹樹根,搖搖頭就走了。

 

去年8月份,東四九條47號院成為東城區第二批“美麗院落”試點之一。改造前,院里有兩棵香椿樹,至少有80%的地面存在損壞情況,安全出行成為大伙兒普遍關心的問題。起初聽說院子要改造時,大家討論最多的就是地面整修。

 

東四九條47號院改造前的樣子。資料圖片


為了讓居民們對改造后的院落更加放心,東四街道聘請專業設計單位對院落地下管線等項目進行全面測繪。街道與設計師團隊多次溝通協調設計方案,從安全性、實用性、耐久性三個維度出發,對院落景觀、建筑、使用方面的設計提出合理建議,最終確定了采用仿古青磚、石材、鵝卵石等多種耐磨、防風化的鋪裝材料。

 

東四九條47號院改造后的一處景觀。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同時還與產權單位合力解決院內問題,產權單位報批相關手續并伐除影響周邊居民房屋安全的險樹,設計單位對遺留樹根周邊做了混凝土加固,并對樹根拱起位置做階梯式處理,徹底消除了房屋安全隱患。

 

東四街道“美麗院落”改造項目啟動后,馬樹華不僅是見證者,身為居民代表的她,還多次受邀參加意見征集會,成為項目的“參與者”。


在對院落進行改造的過程中,東四街道專門邀請居民參與座談會,由責任規劃師團隊現場為大家答疑解惑,還組織召開實施方案居民意見征集會,聽取大伙兒對地面整修、地下排水、植被選擇等方面的建議,根據建議對設計方案做出修改和深化。馬樹華說,改造中,居民們提出的意見和需求,都在設計方案中有所體現,被列入改造內容中。

 

改造完成后的院落,重新平整鋪裝了院內道路,還增加了太陽能燈照明、綠化,讓小院既有大樹,又有小景。馬樹華對此喜出望外:“住了幾十年的院子,沒想到一改造,‘顏值’還挺高!”

 

沒了隨意停放的汽車,胡同靜下來了

 

作家劉心武曾在隨筆《人在胡同第幾槐》一文中描寫過東四的胡同和大槐樹,他想繪制一幅東四胡同的畫作,畫中有槐樹,有騾馬大車,也有車上賣剩的西瓜,但“現在倘若要畫……應該畫上艷紅的私家小轎車……”


在馬樹華的印象里,大約2010年以后,胡同里的汽車慢慢多了起來。

 

“晚上汽車回來了,都擠在胡同里,有的地方寬敞,還兩邊各停一輛?!瘪R樹華站在胡同中間,向記者比劃著這里停車最“鼎盛”時的景象。

 

她回憶起胡同里被汽車“塞滿”的日子,寧靜的生活總是被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攪亂:早晨上班,汽車開走了,回來后發現,家門口的車位被占了,常常引起糾紛口角;不少居民拖來破舊自行車、水泥墩子搶占車位;狹窄的胡同里還有鄰居搭的煤棚子,天黑時,到處都是車,躲也沒處躲,不小心就會被絆個跟頭。慢慢地,馬樹華不愿意再出門。

 

2020年8月30日發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進一步明確了北京老城的發展方向,并創新性地提出“安寧交通”,即改變以車為主的交通理念,讓胡同逐漸回歸清靜、舒適的公共空間。

 

東四九條胡同內設有自行車專用停車區。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經過摸底調研,東城區將轄區胡同停車難題分為三大類,并依次確定了共享、盤活、適度建設三條解決路徑,即優先與駐街單位共享停車資源,通過企業降一點、居民掏一點、政府補一點“四兩撥千斤”解決車位缺口;在駐區單位較少的胡同,挖潛路側車位、邊角地等停車資源;當前兩個條件都不具備時,在胡同口、路外因地制宜建設停車設施,將停在胡同里的車“吸出來”。

 

通過將胡同東口的閑置拆遷滯留地改造為路外公共停車場,原本因車輛隨意穿行、亂停而擁擠喧囂的東四九條安靜了下來,這里也成為東四歷史文保區的首個不停車街區。胡同東口的停車場所在地,原本是一片拆遷整治后的閑置地,改建成停車場后共有50多個車位,一部分作為東四九條居民的固定車位,還有一部分可以在每天早7點到晚9點之間提供給外來車輛使用。

 

停車問題解決后,胡同只允許車輛從東口駛入,除了落客,不可以在胡同中停車。為此,街道還特地制定了《九條居民停車自治公約》,挨家挨戶宣傳。

 

整治后的東四九條,又重拾過去的悠然自得。路變寬了,胡同里也裝上了路燈。如今,走在全長700多米的東四九條中,可以看到胡同兩側擺放著白色的矮柵欄,柵欄后的花箱里種著綠植,居民和游客在胡同里慢悠悠地走著,高大的槐樹遮蔽住刺眼的陽光。

 

9月20日,東四北大街改造后的公交車站,馬樹華展示改造前公交車站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修舊如舊,熟悉的老北京街頭又回來了

 

從馬樹華的家里出來,沿著胡同往西,就來到了東四北大街。


她回憶,以前胡同口有兩棟建筑,左手邊是一家酒店,右手邊是一個婚紗影樓?!皟蓷澖ㄖ庥^都很夸張、現代,與街區的整體風格不搭?!瘪R樹華說,家門口的大街上,往往也是人車混行,雜亂無章。

 

改造前的東四北大街。東城區城管委供圖


現在,婚紗影樓改為教育培訓機構,兩棟樓外立面進行了重新設計,砌著復古的青色老磚,看上去整體氛圍舒服多了。


改造后的東四北大街。東城區城管委供圖


走在大街上,令她印象深刻的,有加寬的人行道、增添的綠植、中央綠化帶上設置的安全過街的隔離空間,還有沿街精美的磚雕、復古的掛檐板、古樸的女兒墻、獨具匠心的各式窗欞……記憶中的老北京街頭又回來了。

 

恢復性修建,是北京老城保護,也是東四這片歷史街區的重要更新理念。

 

東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推進東四南、北大街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中,東城區著力打造傳統生活體驗區和商業文創區,塑造“京韻、大市”的城市風貌。在設計上,延續“北古南新、多元并存”的風貌肌理,秉承“保護性修繕、恢復性修建”的理念,參考上世紀60年代、90年代的老照片,以“修舊如舊”的“繡花”功夫,賦予老街歷史文化內涵,讓老街重現古都歷史風韻。

 

不僅是東四九條胡同口的酒店和培訓機構外立面“變了臉”,沿著東四北大街往南,青磚灰瓦的傳統建筑一路相伴。此次在東四南、北大街修繕中,共使用了86萬塊“老磚”、18.2萬塊“舊瓦”,讓整個街區恢復古都風貌。

 

從元代開始,東四南、北大街就是一個商業中心,如今僅東四北大街就有商戶232家?;謴屠辖志╉?,尊重居民、商戶意見,設計師參照了上世紀60年代、90年代等各歷史時期的老照片、老電影等,在保留老建筑風貌的基礎上,結合沿線不同時代、不同功能的建筑外形,為沿線建筑提供傳統、民國、新中式、現代4種建筑立面設計風格,根據建筑風格又提供了套方、龜背錦、拱形門窗、落地櫥窗等48種不同門窗樣式,商戶可自選顏色材料、把手樣式、裝飾欞條等,自行組合搭配。


干擺、絲縫等傳統磚墻工藝的回歸,加上“黑紅凈”“鐵紅”等多種院門配色及門聯楹聯的再現,突顯了全街建筑“和而不同”的原有特色,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街味道、古都特色。

 

東四南、北大街環境整治提升項目還打造了多處可進入式“小而美”的“口袋公園”。

 

口袋公園改造前。東城區城管委供圖


“口袋公園”以“東四八景”——“北新典故”“九曲尋幽”“府邸舊事”“合院朝夕”“商鋪集錦”“大市天際”“燈市駢集”“十步芳草”為主題引導,展示片區周邊歷史文化,提升沿線綠化景觀品質。

 

東城區東四北大街400號院前的違建拆除,改造成了口袋公園。東城區城管委供圖


東城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進一步介紹,他們對現狀綠地進行品質提升,包括張自忠路口東南角等節點,在保留現狀植被的基礎上,增加具有復合使用功能的景觀場所;結合新增拆違騰退空間、加寬的人行道空間進行園林景觀營造,包括隆福寺街口等節點,將原有被占用的公共空間還于人民,增加了植物綠化和休憩座椅。植物配置上充分保留現狀長勢良好喬木,補充種植具有北京特色的植物品種,如西府海棠等,豐富季相變化,營造三季觀花、四季有綠的公共景觀,同時完善了座椅、鋪裝等基礎設施。

 

東城區東四九條胡同里的居民休息區。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如今,馬樹華對小院的布置,心里已經有了安排。她計劃明年就在階梯式平臺上裝一個遮陽傘,傘下支起桌椅,“到了夏天,晚上坐在院里休息,旁邊就是花草,這日子甭提多美了?!?/p>

 

秋日午后,陽光正好。她從煥然一新的院落里走出來,閑步在寧靜的胡同里,感覺“特別順心”?!懊利愒郝洹苯ㄔO,打造“安寧交通”,東四南、北大街的環境整治提升,馬樹華一直積極參與其中。她覺得,自己作為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在老城的保護與更新中,更多了一份使命感。

 

新京報記者 陳琳 趙亞楠 景如月 周博華 王貴彬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