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湖邊橋上的游客正在欣賞風景。圖/Pexels

前往“種草”的景點卻發現被騙,被私設的“路卡”收取費用,因沒有安全設施而遭遇危險……據光明日報報道,近期,一些地方私設“景點”違規攬客,造成了一系列問題和隱患。

私設“景點”,顧名思義,即未經相關部門許可,在一定的場所或區域,違規為游客提供游覽服務、違規開展旅游經營活動的行為。

近年來,相較于傳統人山人海的熱門景區,人跡罕至、別具風情的小眾景點漸成網紅打卡地,出現在消費者“新興旅游視野”中。于是,一些投機取巧者,眼見有利可圖,便堂而皇之地對具有公共屬性的場所區域“圈地收錢”,銷售門票。

廣大游客苦私設“景點”久矣。每逢大型節假日,游客被忽悠下套的新聞就屢見不鮮。無論是出于何種理由,私人都無權“圈地為王”。未經許可的亂收費,更無異于強買強賣,吃相難看自不必說。

需特別警惕的是,這種私設“景點”,一方面屬于“無證經營”,既不合法又不合規,另一方面則是私設可能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游客前去游玩的安全性也是未知數,還有可能為圈錢而破壞生態環境。

因此,對于這類損害游客合法權益,擾亂旅游市場秩序的行為,有必要一查究竟、追責到底。

今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專門通知指出,近期,一些地方未經相關部門許可的私設“景點”,違規為游客提供游覽服務、違規開展旅游經營活動,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并定于2022年9月至11月開展私設“景點”問題專項整治工作。

▲《關于印發私設“景點”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截圖來自文化和旅游部官網

而此前,也已有不少地區陸續開展了針對私設“景點”問題的專項整治活動。目的都在于進一步規范旅游市場秩序、保護生態環境、維護游客權益。這順應了社會期盼,也釋放出對私設“景點”嚴管嚴治的決心。

事實上,私設“景點”的問題涉及工商、住建、文化和旅游等多個部門,存在管理交叉,有可能導致管理上的盲區。因此,也需要通過多部門聯合執法,明確責任分工,整合監管力量,提升監管和治理效率,才能避免私設“景點”給旅游市場“埋雷”。

此外,消費者個人也應對這類小眾景點注意甄別,需在出游前做足功課,盡可能通過正規渠道全面了解相關信息,以免因輕信盲從而誤入“雷區”。畢竟,旅游也是安全第一。

還需注意的是,私設“景點”頻繁出沒,社交和旅游等平臺也難逃其責。

關注度、點擊率是互聯網平臺的盈利點,一些平臺出于流量變現考慮,極力推薦某些私設“景點”,甚至置頂或首頁顯示,也會造成“景點”火爆的錯覺,誤導游客。

在此方面,平臺亦需盡到審慎注意義務,認真審核相關內容的真實性、全面性和準確性,并做好消費安全風險提示。

安全有序是旅游行業發展的底線。越是在當前人身安全疊加疫情散發的非常時期,越要打好“組合拳”,用好治理工具,給私設“景點”的違法行為以足夠震懾,維護旅游市場秩序,也給游客以穩穩的安全感。

撰稿 / 孔德淇(媒體人)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