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久敬莊公園里依然郁郁蔥蔥,只有樹梢草尖染上了些許秋色,蘆葦蕩已有半人高。閑暇時,林玉娟喜歡來公園里散步,每每聽到音樂就會不自覺地被吸引——涼亭里,居民自發組建的口琴隊正在排練,琴聲已經飄了好遠。
林玉娟今年56歲,在豐臺區和義街道住了22年,家門口這座公園的故事,她再熟悉不過。
久敬莊公園位于北京南四環,緊鄰南中軸,這里曾是一處裘皮輔料批發市場。隨著“疏整促”專項行動持續推進,過去人聲嘈雜、環境臟亂的批發市場被疏解,騰出的土地上建起了百姓身邊的城市公園。
“路寬了,綠地多了,交通順暢了……”林玉娟也說不清到底是哪一刻有了這些變化,但日子就是這樣不知不覺、一點一點地變好了。
9月28日,久敬莊公園,豐臺區和義街道居民林玉娟在公園涼亭里聽居民吹口琴。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批發市場疏解,原址建起城市公園
2020年國慶節前夕,久敬莊公園正式開園。這樣一條在互聯網上賺取不到太多流量的新聞,對于居住在南苑-大紅門地區的居民來說,已經期盼多年。
曾經,這里是正天興皮草研發中心,1996年開業,繁盛時期有240多家商戶在此經營,從業人員超過1000人,面輔料批發量占到大紅門地區的六七成?!罢f是研發中心,其實就是輔料的批發市場?!边^去的景象,林玉娟想到就要皺眉。
曾經的正天興棉布輔料批發市場。豐臺區供圖
輔料市場的斜對面有一家鞋城,南側是一家五金機電城,周邊還聚集著大量違建,擁堵顯而易見。每天清晨5點多鐘,大貨車陸續停滿車道,人行道也被裝貨、卸貨的擠占,所剩無幾的夾道里,三輪車見縫插針,歪七扭八停得到處都是。
和道路一樣“擁擠”的,還有聲音。極其刺耳的鳴笛聲、持續不斷的叫賣聲、討價還價的吵嚷聲,此起彼伏。
以前的正天興皮草研發中心周邊停滿了車輛。豐臺區供圖
失序的環境讓林玉娟的通勤格外艱難,“要是下午4點多下班往回走,那根本就走不了,過一個路口都要好長時間?!蓖饷娴某臭[聲順著公共汽車的微小空隙鉆進車內,在林玉娟的耳朵里不斷放大,“特別煩躁”。
那時,三十出頭的林玉娟坐在車里,望著窗外的景象,不敢想象眼前這一切有一天會消失不見。
變化開始于2017年,正天興皮草研發中心被列入豐臺區疏解區域性批發市場項目,于當年9月完成疏解并關停。此后,這里一年一個變化。2018年8月,原本就屬于違建的約7萬平方米批發市場被拆除;2019年10月,原址開始進行復墾、綠化,家門口的城市公園漸漸有了模樣。
工人在拆除正天興輔料批發市場的招牌。豐臺區供圖
聽說要建公園,林玉娟和幾個鄰居一起去轉了一圈,“那會兒里面還什么都沒有呢,我們還說這得建到什么時候啊?!?/p>
如今,久敬莊公園已經建成兩年,成了南苑-大紅門地區居民最常去的休閑公園,僅和義街道就有17000多戶、近5萬居民受益。
9月28日,久敬莊公園,昔日的裘皮輔料批發市場變為公園綠地。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道路開闊、綠地規整,“南囿秋風”再現
久敬莊公園所在的南苑又名“南海子”,位于南中軸延長線上,自古河湖交錯、草木蔥蘢,是遼、金、元、明、清時期五朝皇家苑囿所在地。
在如今的北京城市規劃中,久敬莊公園北鄰南四環,西側緊鄰南中軸,是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的一部分。
特殊的歷史和地理坐標讓這里不僅成為南中軸界面上的門戶景觀、城市“綠肺”,同時再現了“南囿秋風”的歷史風貌。
第一次在公園展板上看到相關介紹時,林玉娟就對“南囿秋風”的景象產生了好奇。
久敬莊公園占地約156畝,一圈走下來要半個多小時。為了有效處置原批發市場拆除所產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公園建設時,采用了“建筑垃圾原位處置+就地再生應用”模式。經過大坑填埋、地形改造,現在綠地雖有起伏,但整體平緩,向遠處望去,常常會感到一望無際。
春夏兩季,公園里水草豐美,百日草、波斯菊、美麗月見草開得正好;到了秋天,蘆葦蕩開始在風中搖曳,草坪上,棕褐色系的蝸牛、企鵝、麋鹿等動物造型景觀點綴其間,給整個公園增添了一層秋日濾鏡。健走步道上、涼亭里、籃球場內、乒乓球臺邊,隨處都能見到休閑娛樂的市民。
9月28日,市民在久敬莊公園內游玩。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進入冬天,公園便成了天然的雪場。去年北京幾場大雪來得又急又猛,住在附近的朱敏帶著孩子到公園打了幾場痛快的雪仗?!伴_闊,白茫茫一片,積雪很厚?!敝烀粽f,在北京很難找到這樣的地方,以后下雪再也不用去景山公園“搶機位”了。
四時之景不同,樂亦無窮。這是現在林玉娟心里的“南囿秋風”。
伴隨著“疏整促”專項行動在南苑-大紅門地區的持續推進,不僅環境變綠了,南中軸兩側的道路也明顯開闊了許多。林玉娟從家走到公園的一路上,全都是規整的綠地、成蔭的大樹。
林玉娟說,過去覺得城里的道路都修得特別好,現在覺得自己家門前也很開闊?!懊看螐某抢锘貋?,車一轉過大紅門橋,看到我們街道,感覺也蠻干凈舒服的?!?/p>
商務新區+濕地公園,南中軸還有大變化
像正天興皮草研發中心這樣的區域性批發市場,在大紅門地區曾達到45家。上世紀80年代,大紅門商圈開始形成,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北方地區最大,也是北京同類市場中業態最集中、體量最大的服裝紡織品集散地。鼎盛時,商戶曾達到3.3萬余家,直接從業人員9.8萬余人。
高峰期,這里的交易總量約占北京地區服裝交易總量的70%,地區日均人流量超過10萬人,日均貨物吞吐量超過2000噸。但人流、物流、車流的匯聚,讓這一帶深受“大城市病”困擾。
2014年以來,北京連續開展兩輪“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疏解非首都功能。服裝批發這類商貿業態顯然已經與首都功能發展不相符,同年,大紅門地區啟動疏解。到2021年底,最后4家服裝市場全面閉市,有著20多年歷史的北方地區最大服裝批發集散地退出歷史舞臺。
正天興輔料批發市場被拆除。豐臺區供圖
告別服裝城,大紅門將如何轉身?記者從豐臺區疏整促專項辦了解到,大紅門地區已進入建設“首都商務新區”的新階段。其中,大紅門服裝商貿城轉型為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新世紀服裝大廈將引入高端酒店;天雅女裝大廈和福海國際大廈將打造高端商務空間和體驗式城市商業綜合體。
而同在南中軸上的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將成為城南地區一道生態“銀邊”,為中心城區提供最大的綠色開放空間,提升環境面貌和城市品質。
站在天橋上,看著川流不息的南中軸,林玉娟還能想起2000年剛搬到這里時的不情愿:都是土道,每天回家鞋上沾的全是土,出門只有小公共汽車。
那時,林玉娟要去城里得倒幾次車,直到2004年底,北京快速公交1號線開通,她可以在家門口坐車直達前門,再從前門轉地鐵或公交到達城市的其他區域。2018年底,地鐵8號線終于開到了南苑,借助這條貫通城市南北的主干線,林玉娟可以去到這座城市里她想去的任何地方。
家門前的這些變化,讓56歲的林玉娟對退休后的生活有了更多美好的期待。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徐美慧 景如月 李欣侗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趙琳